十二感官課程

每個感官,都有身、心、靈三個層面。讓我們進一步想像一下,如果我們的視野拓展了所有身、心、靈各個層面的12感官,那將會是12*12*12*12*12*12…..,多麼不可思議的震撼 ?

深層覺察

深層覺,不只是一種技術、一種力量、更是連結宇宙本體的最高智慧。 歷來許多修行者都在深層覺中參透事物的真相,領略宇宙的奧祕。

活化松果體

松果體 是一個凝聚著永恆喜悅與力量的能量中心,也就是所謂的「智慧眼」。您是神聖而美好的存有。您可以改善生命、享受人生。您需要靈魂與物質合一的智慧。

靈魂藍圖

當大靈們開始發出意念想要挑戰自己時,在那一個瞬間,去與回的計畫,也同時完成了。我們稱之為「靈魂藍圖」。就像蓋房子必須有一張設計圖一樣,靈魂的旅程也有一套完整的計畫。

活在當下

這個工作坊的目的是希望協助每一個人,接觸現實,活在當下。而不是一再地被過去影響。受到情緒過度的激發,過於衝動(反應過度),或是逃避不敢面對。

2015年3月3日 星期二

2015年 4月12日 從 【依附關係】 看見 --- 國族、家庭、個人 工作坊


  一種新觀點、新思維、新的看見
   

     從  依附關係  看見---國族、家庭、個人的親密關係
                         

                                                                              重看婚姻、家庭、親子議題




寶寶與【母親 / 最初的照顧者】的關係,叫做【依附關係】 : 是一切關係的原型。


一切關係泛指

人際關係、親密關係、夫妻關係、親職關係、與權威者的關係、職場上的應對關….。特別是,我與我自己的關係。



如果嬰兒與母親的關係如此重要,

那,我們的母親呢 ?

她是怎麼樣長大的呢 ? 她是怎麼被對待的呢 ?

養育我母親的那一位母親,她又是怎麼樣被養育著的呢 ?


往事並不如煙
20 世紀的樹種在 19 世紀的土壤裡,離地面最遠的一片葉子也含著土壤的成份。 (龍應台,民88




讓我們從自己成長的經驗出發

時間
412 星期日

上午
介紹「依附關係」

依附關係對自己、對人際互動、親密關係可能的影響。

中午

能量療育 : 療育國族集體創傷經驗對個人的影響、建立安全感。
下午
進入從台灣的歷史脈絡看: 台灣人的依附關係、家庭經驗、集體潛意識的影響。

當我們拉開歷史的場景,我們將看見一個不同於西方心理學所描述的心理發展,這是屬於台灣人的、在地的故事。

當我們看見自己如何受到大的歷史洪流的影響時,此刻的我們如何重新觀看我們的對象:家人、朋友、個案?
課程內容:
依附關係形成與影響☆人格形成與發展 ☆原生家庭經驗回顧
親密關係     婚姻與家庭    親子互動與教養

多重觀點的家庭經驗
l  講師:江薇玲(臺中市身心靈研究推廣協會顧問、身心靈能量療育師、心理諮商師)
l  適合對象: 那些渴望認識自己、幫助自己,並療育自己的人
l  時間 :2015年412日星期六上午9:30 ~ 下午5:00
l  地點 : 三義
l  費用 :1800

  • 報名方式:請先轉帳到郵局(700) 0311681-0411305  支局名稱:永和秀朗郵局 戶名:江薇玲
          並簡訊(0978-621-811)告知已轉帳報名,並附上您轉帳的末四碼。以利我們查帳。確認後我們會給您確認報名的簡訊。

主辦單位:天使之翼板橋工作室
協辦單位:臺中市身心靈研究推廣協會

2015年1月21日 星期三

家屋的能量場,記憶著一家人的落寞

                                   image001.jpg 
我應邀去學生的家裡面探望。孩子小小的手拉著我,天真無邪地依呀地說著話,不知不覺間便到了他家。
家裡面沒一個大人,還沒有人回家來,媽媽來電問候,要我先進屋裡坐坐,等她。
於是我便脫了鞋子跟孩子一起進門。

室內窗明几淨,陽台上爬滿了綠藤,「多麼舒適的一個家屋啊...」。
我的心才這樣說著,就感受到一股悲傷。我越坐,越想哭。「怎麼了呢?這一家人?」我暗想。
當然那天我聽見了家中每個人的失落,我在其中盡可能地讓每個角落裡的心聲被聽見。
顯然,我的努力是不易的。每個人都覺得被對方忽視了,沒有人有力氣聆聽。
夫妻在婚姻中,失落。
孩子們在愛中,感傷。
人在親密關係裡,更顯孤單無助....
啊,家屋的能量場中竟瀰漫著這一家人的傷心。
我驚異於情緒能量的渲染性,非常震驚。

人長期置身於這樣的磁場中,如何開心得起來呢?

而這慈悲的家屋,承載著一家人苦不堪言的憂愁與憤怒,竟也快活不起來。連陽台上的綠藤也悠悠地嘆息著....

令人神傷。

吃下太陽的能量

陽光當飯吃? 印度老人引起世界關注

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幾乎所有的人都會對這話不假思索地表示認同。但在印度奇人希拉.瑞坦.馬內克(HiraRitanManek)的行為面前,這句話的權威性受到了質疑。


 
據《印度時報》報道,這位64歲的印度老人在過去八年的時間裏沒有吃過任何固體食物,而僅僅是靠水和陽光來維持生命。這種現象以他的名字命名為HRM現象。最近,他應美國航空航天局之邀前往美國,航空航天局希望通過研究HRM現象幫助他們解決長時間的太空航行中生命的維持和食品的存儲問題

人們不禁會問:馬內克是什麼人?他是怎樣做到的?

牽你的手學走路

牽手2.jpg   
那天,靜靜地坐在工作室裡為即將開啟的諮詢祈請天堂的恩典,靜默裡,眼前才剛閃過一道光,便聽見案主的敲門聲在門口響起。
療癒案主的光已經籠罩在此刻的場域裡了。我對造化會心一笑,「啊,真妙,妙不可言。」
越來越體會得到這療癒的力量,來自天堂---也就是我們內在神聖的根源。
而這幾次以來案主的變化也令我感到驚異不已。那是多年盤旋無法穿透的固著與固執,竟然開始鬆動了。
詮釋不再被否認、被推開,而是接觸。
那一刻他有著深深的動容,這冰封多年的心暖了起來。
我感受到他欣喜的雀躍,一如一個蹣跚學步的孩子突然看見自己站起來一樣,不可置信。
在向造化學習的旅程中,我也是一個蹣跚學步的孩童,搖搖晃晃地探著祂的手走自己的路。

充滿能量的Loving hut 餅乾

那天晚上我到位於台北市的愛海藝文中心買東西,隨手拿起一包杏仁餅,想想一直都喜歡這口味
就買了吧!接著眼角一瞄,竟然看見另一個包裝很好看的餅乾,就伸手去拿!
一拿,不得了!
哇!天啊!怎麼這麼的有能量啊!整個人像接觸到暖爐一般
有一股暖暖的愛力環繞著。定睛一看,喔,是Loving hut(愛家)出的手工餅乾
好棒的能量啊!我心裡就想,那拿拿別的廠商出的看看,果然一點感覺都沒有!
只有這一家的餅乾是充滿了食物能量的!
聽說愛家是非常挑剔的,從食物的源頭開始講究。過程中都是發心為地球盡心盡力的朋友
專注而誠懇地參與。沒想到這美好的能量場竟然如此強大,讓人心中一震,好感動。謝謝
這些盡心盡力的天使們,讓我們有幸得到好食物。
引自「愛家」經營理念:
萬物皆有情,從提供食品源頭,避免殘害任何有知覺的動物,讓世界更平和慈悲是我們的理想。
用愛心製作食品,服務客人讓大家分享喜悅,讓食品成為自然的一部份,身體更健康美麗滿足,世界亦能一天比一天好。
或許透過人與人的互助,讓內在的愛心寬恕等高雅品質發揮,我們也可以體會到天堂在人間。


 








人間世:愁苦憂煩的細胞

由於我的工作方式會和當事人的困擾共振,感應他真正問題的所在。
所以,常常當場就淚眼婆娑了起來。
一開始只是一個、兩個,然後三個、四個...
到最後幾乎是每一個的時候,啊~
我突然 . 啞然 ....
啊~~  這苦苦的一場輪迴,好苦。
憂、煩、愁、苦,記憶在每一個人的細胞能量場裡。
有些人的細胞泡在悲傷中,奄奄一息.....
這些感應 常讓我想哭。
不是被影響,而是我為卿憐...
這世道、這人間真是卿須憐我,我憐卿。

每次遇到這種情形,造化總是給予柔情的撫慰
呵護倍至
往往我和當事人都在祂的懷抱中,被滋養著,被輕輕地搖著
像躺在慈母的臂彎中
醉醺醺地
我從祂的身上學習愛
學習治療
學習同體大悲
也學習到我們有尊貴的血緣
我們是祂的小孩

是壓抑還是放下

                   14.jpg   
總是這樣的。

能量場裡面充滿著種種情緒,然而案主們卻灑脫得若無其事一般。每當我問他們:「如果真的放下了,為什麼你的細胞充滿了情緒的毒素、你的代謝變差,而你的身體也在不停地發胖呢?」

他們總是啞口無言。

無論是年過中年的,或者是莽撞的青少年還是幼兒都一樣。人性的反應不分老少。

在心理治療的實務中,我們稱這種現象為:「防衛」。我們的內心為了迴避痛苦,會靈巧地選擇各種障眼法來說服自己沒事:「好了,過去就過去了。」「我很好、做人就是要自在不要想太多」,於是,宗教、教育、哲學的美好論述在此處都成了為自己背書的利器,但是口號喊多了,並不等於改變。充其量只是自欺欺人。

沒有消化的情緒被記憶在細胞裡、在身體裡,身體變壞了。

當我們對自己的苦惱無動於衷,就會漸漸地對他人的困頓麻木不仁,甚至粗暴魯莽、或是漠視。也會用一模一樣的標準來要求他:「不要再想了,你就是想太多,才會變成神經病!」

我們對待別人的方式,其實就是我們對待自己的方式。
當我們對於苦痛麻木,我們就會對他們的困難視而不見。
漸漸地,我們活在一種自以為是的世界中,我們對獨來獨往有一種灑脫的自戀,
然而那也許反映的是一種孤立與疏離。

總是這樣的。
如果不是太保持距離,就是過渡涉入---妨礙了別人的成長與磨練。

然而,無論我們如何侃侃而談,身體是不會說謊的。

是該認真面對自己的情緒的時候了。情緒沒有好壞,只是一種能量。端看我們如何反應,往往是我們的反應傷害了自己/他人。

不是情緒本身。

我喜歡當代精神分析所帶領的觀點,去承接人們的苦痛,那痛苦才有機會得到轉化。

而這個承接的功夫,卻是一門大學問。我希望另外用一個篇章來描述:「情緒的承接與轉化」。